人工智能在法律跟前就是個小嘍啰,企業打算用AI模型干事之前AI模型,最好先瞅瞅這些陷阱。
商業秘密變公產
有個老板讓員工用人工智能寫方案,結果把客戶報價單給人工智能訓練,三個月后競品公司推出了同樣的服務,價格正好低百分之五,這事告訴我們,別以為人工智能是你家傭人,它可能是個大廣播,數據脫敏技術該用就用,合同里不加上保密條款就等于在朋友圈發銀行卡密碼。
AI甩鍋大賽
某電商用人工智能客服處理投訴,結果把消費者的祖宗十八代問候了個遍,公司稱是算法出了故障AI模型,可監管部門罰單還是照樣開,現在知道為啥特斯拉每次出事都說“駕駛員誤操作”了,建立責任追溯機制比買彩票可靠,起碼出事時能知道該開除誰。
黑客自助餐廳
去年有一家工廠的智能質檢系統遭到黑客攻擊,結果生產線把所有合格品都丟棄了。AI系統跟你家WiFi情況類似,要是不設防,連鄰居都能來蹭網。定期升級防護系統比拜財神還有用,起碼黑客不會因為你燒了香就對你手下留情。
人工智障現場
某醫院引進了AI輔助診斷,結果卻把痔瘡識別成了火星文。員工們如今看病都得自己帶上翻譯軟件。再厲害的AI也是靠人工訓練出來的,要是遇到不靠譜的數據,那就跟用美團評價去找對象一樣,風險得自己承擔。
價格歧視現形記
打車軟件被曝光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殺熟,老用戶打車費用比新用戶貴兩成。這種行為就好比去菜市場買菜,大媽一看到你就會自動提高價格。現在反壟斷法對人工智能的監管比對明星偷稅還要嚴格,要是搞動態定價可得帶上計算器。
AI著作權羅生門
有公司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設計圖被指控侵權AI模型 國產AI模型掀起熱潮,中國企業部署需關注這些法律事項,賠償金額比聘請設計師還要高。你覺得買的是工具,實際上是帶有會員制的版權炸彈。使用之前先查看用戶協議AI模型 國產AI模型掀起熱潮,中國企業部署需關注這些法律事項,字體小的那部分往往最關鍵。
法務部的新課題
某公司的合同審查人工智能,竟把競業協議當成了情書,結果全體人員都獲得了自由跳槽的權利。這下明白為啥大廠的法務工資高了?人工智能合規檢查清單,可比求生手冊重要多了,起碼能防止把公司弄上法制頻道。
算法偏見檢測器
招聘的AI把女生的簡歷都給過濾掉了,給出的理由是“抗壓能力不足”。這樣的操作就跟按照星座來招人一樣,除了能夠登上社會新聞之外,沒有什么別的用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