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家電售后服務質量影響體驗與忠誠度,行業需加強創新轉型

眾人

家電售后服務,就跟相親時那小子說“我會對你好”似的——聽起來挺美,可現實就挺打臉的。你說那營收數據多牛氣,639.9億,可咱普通消費者就關心維修師傅能不能把空調修成微波爐。

維修師傅的迷惑行為

上次找人來修冰箱,那師傅拿著扳手來了三次。頭回說缺氟利昂,二回說溫控器壞了,第三次竟然拿張符貼在壓縮機上。問他搞啥,他說是啥新出的“量子制冷技術”。結果后來發現,原來是插頭沒插緊。

正規軍現在強多了,至少不會再拿拖鞋砸電視了。海爾去年那啥“3小時極速修”服務,78%的活兒兩小時內就搞定了。可某些小破品牌還玩兒那“下周復下周”的把戲,洗衣機修好都能當古董賣了。

收費標準的玄學

官方報價單看起來挺整的家電售后服務質量影響體驗與忠誠度,行業需加強創新轉型,一到現場就成薛定諤的貓了。那空調加氟,標價150,師傅一來就給你來個納米級生態氟,一開口就是800。你問啥區別,他來了句,貴的氟利昂分子會跳芭蕾舞,我了個去。

315曝光的數字揭示,售后鬧心事里,亂收費占了三成。大牌們現在都玩起了透明牌,美的那啥“價格計算器”能精確到螺絲釘的價。可還是有師傅會指著主板上的某個零件,半開玩笑地說:“這電容看起來有點不高興,得加點錢哄哄它。”

配件等待的煎熬

電視那東西屏幕給弄碎了,得等仨月,客服那貨兒跟你說啥,說是“瑞士來的冰川時代液晶”。你猜怎么著?同款電視在京東那,第二天就能到貨。這領先的企業配件庫存那是相當充足,格力的85%常用配件24小時內就能搞定,可某些品牌還在用那驢車拉貨,真是夠嗆。

家伙等了半年修電視,結果貨取出來一看,型號都停產了。維修那幫人還讓加錢換新款,說是啥“被動式消費升級”。現在正規企業倒是強多了,TCL的備件系統都能精確到縣鎮級網點了,可消費者得先學會分辨“缺貨”和“戰略性缺貨”。

數字化服務的魔幻

公眾號修東西挺簡單,可那AI客服關鍵時刻就愛玩失蹤。你一問“冰箱不制冷”,它就蹦出一句:“您是想探討冰箱寫詩的技巧嗎?”在那些行業領頭羊里,海爾智家的APP診斷準確率高達89%,可還有11%的坑,比如把洗衣機的問題說成是“內衣心情不佳”。

看視頻學修手機,比玩游戲還帶勁,師傅讓手機夾耳朵和肩膀,還教我用菜刀撬主板。現在可先進了,京東AR遠程定位故障,就是有時候電源鍵標記錯地方,搞到馬桶蓋上去了。

投訴渠道的迷宮

打400熱線電話,簡直就像體驗現場版的逃脫游戲,你按9就跳轉到售后服務,按3就轉到投訴部門,按5就聽上十分鐘《好日子》這首歌。結果,人工客服這貨愣是讓我等了38分鐘,終于接通了,還來句:"恭喜你,老兄,你成了今天第100個聽眾家電維修,獎品就是再等半小時。"

這些大佬們在這方面是真的牛,美的家的“一鍵直達”投訴反應速度那叫一個快,平均下來4分鐘就搞定。可那些小公司還在玩兒“坐席全忙”的把戲,還放個《千年等一回》的背景音樂家電售后服務質量影響體驗與忠誠度,行業需加強創新轉型,真是絕配。

行業整頓的曙光

105家企業紛紛卷入服務內卷,海爾那“不滿意就免單”的招數也跟風了。有人抱怨安裝太慢,結果第二天人家直接送了三臺同款空調,客服還來一句“這是補償性產能過剩”。但那些小作坊還在堅守老本行,修完冰箱多給兩顆螺絲,這可是咱們行業的傳統。

這次政府是來真的了,市場監管總局上半年把27家胡搞的企業給收拾了。有個牌子因為玩兒“創意維修”被罰了50萬家電維修,竟然把汽車發動機往洗衣機里塞,還自稱是跨界創新。現在消費者們可精了,修東西前先得問一句:“你這有正規發票還是講故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