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社交媒體時代下短視頻制作:目標受眾與品牌定位剖析

眾人

如今刷短視頻的人數超過了看新聞聯播的,這事太離譜了。15秒帶來的快樂比15分鐘的思考更受青睞,人類的注意力已被壓縮到金魚那般的程度了。

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

有人講短視頻是讓人沉迷的娛樂方式,可它確實好用。數據表明2023年抖音每日活躍用戶超過7億,這意味著全國有一半人每天都在看美女跳舞。短視頻把信息處理好后直接給你,連咀嚼的步驟都省了。

現代人的時間碎成了方便面渣,等電梯那30秒能刷三條視頻。地鐵上有人盯著屏幕傻笑制作短視頻制作短視頻,不用猜,十有八九在看土味段子。這種碎片化娛樂跟當代人支離破碎的生活節奏完美匹配。

年輕人為什么沉迷

18歲到35歲的這伙人,刷短視頻比吃飯還要積極。調查表明社交媒體時代下短視頻制作:目標受眾與品牌定位剖析,95后平均每天刷短視頻的時長為2小時,其中30%的時間用來觀看別人的貓狗。年輕人嘴上說著討厭雞湯,卻轉身給“凌晨四點送外賣”的視頻點贊 。

平臺算法比親媽還了解你,刷十條視頻后就能給你打造出精神舒適區。有人連著刷了3小時修驢蹄的視頻,等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的外賣訂單被取消了。

拍視頻的財富密碼

如今不管啥賬號都妄圖成為網紅,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模仿者拍出的東西跟放了一宿的饅頭沒啥兩樣。某個品牌去年花了二十萬拍攝企業宣傳片,可播放量還比不上樓下超市老板娘隨手拍的“雞蛋降價了” 。

真正能成為爆款的,往往土里土氣,就像那個“云南怒江小伙劃竹筏送快遞”,播放量突破了一億。這證明觀眾想要的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,而是真實得能聞到腳氣的生活氣息。

拍攝現場慘烈真相

你以為拍視頻是那種導演喊“開拍”的文藝片呀?實際上那就是“重來第十八遍”的災難現場。有個團隊要拍15秒的咖啡廣告,倒掉了37杯拉花失敗的咖啡,最后店員都罷工了。

更慘的是甲方的審美,非要往視頻里塞二維碼,還要塞聯系電話,還要塞地址,結果最后成品就跟電線桿上的小廣告似的。最離譜的要求是,要用唱山歌的方式把企業核心價值觀表現出來 。

后期制作的魔幻操作

剪輯師堪稱當代的點石成金之人,他們可以把三流的素材剪成爆款。比如說有個視頻社交媒體時代下短視頻制作:目標受眾與品牌定位剖析,原本是老板在年會上忘詞后尬聊了20分鐘,經過剪輯之后,就變成了“企業家勵志演講”,點贊量超過了10萬。

可是特效加太多就容易出問題,有個美食博主給紅燒肉加了金光特效,結果觀眾都以為那是核輻射變異的食品。背景音樂也特別糟糕,在抒情畫面的時候配了《酒醉的蝴蝶》,直接能把人弄走。

數據不會騙人但會打臉

發布之后,有人盯著數據看,就跟守在彩票開獎現場的賭徒似的。有個賬號發了個“打工人摸魚技巧”,播放量爆到了500萬,可第二天發同樣主題的內容,直接就涼了,算法的心思比前任還難捉摸。

最讓人心里難受的是,看到了“完播率18%”這個數據,這意味著,100個人當中,有82個人沒看完就劃走了。到了這個時候,只能自己安慰自己,好歹比銀行存款利息要高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