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門維修的坑,比你家水管漏得還厲害
叫個師傅上門修東西,本以為能省心,結果比修之前還鬧心。
價格永遠是個謎
電話里我一問價,那客服就來了句:“得見面了才能給你報。”結果見面后,師傅那計算器按得跟打機關槍似的,數字飛快地往上跳,比我看銀行卡余額的時候還刺激。139塊服務費2025 年央視 3·15 晚會曝光家電維修黑幕,啄木鳥家庭維修遭質疑,50塊跑空費,還有一大堆“可能產生的費用”,聽起來就像是在玩一場概率大冒險。
這平臺吹噓價格公開透明,結果透明度跟磨砂玻璃似的。修電視那師傅說要換控制板,張口就是580。電視拉走一周家電維修,結果送回來第二天就黑屏了。這時候我才意識到,連控制板是啥牌子都不知道,這錢花的跟扔水里似的。
師傅也是打工人
師傅這黑心貨,其實也是被逼無奈。平臺每單都要抽走40%的利潤,有的甚至高達60%。師傅要是報個低價,就得挨罵;要是報個高價,分分鐘被投訴。最后,師傅只能硬著頭皮把價格往上漲,反正鍋是平臺的,錢是消費者的,師傅夾在中間,里外不是人。
師傅們心里不舒服,可這派單就是咱的飯碗,不聽話的話,明兒就得餓肚子。所以,修空調就變成了“加氟”,修洗衣機就變成了“換主板”家電維修,反正顧客也不懂,能多報點就多報點。
三天上崗的技術流
招人標準低得讓人瞠目結舌,三天速成培訓就能直接上崗。修電視的說不定就是昨天送外賣的小哥,修水管的可能就是前天還在搬磚的大哥。消費者以為請的是個工程師,結果到頭來,來的可能就是個“技術體驗官”。
啄木鳥把那家伙稱作“客戶”,意思就是咱們跟那幫消費者都是被平臺割的韭菜。師傅得靠平臺接活兒,咱們消費者得靠平臺找師傅,而平臺,就坐那兒抽成,美得跟什么似的。
互聯網維修,換湯不換藥
原以為網路能整肅這行當,結果一看,不過是把地下的坑給搬到了虛擬世界。以前是路邊的小店坑人,現在,APP里偷偷摸摸漲價。平臺吹噓透明,可實際價格比薛定諤的貓還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線下修修東西還能砍個價,線上修修東西價格一確認,錢就嘩嘩地沒了。修不好?想投訴?那投訴按鈕藏得比維修費還隱蔽。
市場很大,坑也很大
家電這東西是越買越多,可維修這事的需求愣是沒見少。啄木鳥那市場份額才2.4%,這數字夠嗆,說明大家多半還在線下被坑。你說這行業沒個監管,平臺又沒點良心,消費者就只能自己祈禱好運了。
分析師直言,這行當若想理順,就得先跟人工維修說拜拜2025 年央視 3·15 晚會曝光家電維修黑幕,啄木鳥家庭維修遭質疑,再找個靠譜的監管。可咱這現實,修個水管都能搞出個懸疑劇來,說到監督,簡直就是個笑話。
最后問一句
那回你家維修上門來坑你,坑得你心都涼了,花了多少大洋?說出來,讓大家都長個心眼,別再上當了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