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那破空調又撂挑子不干了,我趕緊給售后打電話,結果人家說維修師傅正忙著在火星上溜達。現在買家電簡直就像拆盲盒,機器質量好壞是次要的,關鍵得看售后能不能靠譜點。
家電售后現狀
去年雙十一那時候,我買了個熱水器,安裝師傅來了后一瞧,直接開價要加300塊高空作業費。我家才二樓,我問他這高空是啥東西,他來一句,公司規定家電售后服務重要性凸顯,行業需加強服務創新與數字化轉型,離地兩米就夠格了。最后我自己踩著凳子給裝上了,省下來的錢夠我吃半個月泡面了。
現在市面上好多品牌的售后服務都外包了,出了啥事就互相推諉。官方客服宣稱24小時隨時待命家電售后服務重要性凸顯,行業需加強服務創新與數字化轉型,但實際上能48小時內給你回個電話都算你運氣好。就拿某大品牌的400客服熱線來說,我懷疑那東西八成就是聯通的聲訊臺兼職的。
行業評選內幕
這105家領先企業營收合計高達639億,平均每家都能拿到6個億。但你猜猜門檻有多低?年營收只要300萬就能申報成長型企業,我家樓下那修家電的王師傅,去年的營業額都有280萬。
這評選標準挺逗的,不光看收入,還得看增長勢頭。這不就像選三好學生,不光得看成績,還得看個頭和體重似的。有個空調牌子因為投訴太多,沒評上,結果自己整了個“用戶互動先鋒獎”家電維修,還挺有創意的。
數字化售后陷阱
現在這智能客服吹得挺厲害,可實際跟那機器人對線,感覺就像是在吵架。記得有一次洗衣機漏了個水,那智能客服一個勁地問我:“是想查訂單還是想了解新品?”我煩得不行,最后干脆對著電話唱了首歌《忐忑》,這才把人工客服叫了過來。
這維修預約系統真是絕了,我選了個上午9點到12點的時段,結果師傅晚上8點才晃悠過來。開門一看,他竟然坐在我家門口啃盒飯,說是系統自動派單,把他從城東給派到了城西,電動車都給騎沒電了。
維修師傅生存圖鑒
最悲催的還是那幫干維修的。你說那啥啥品牌宣稱全天候服務,結果,師傅們得輪班,白天修冰箱,晚上還得疏通馬桶。有一次,碰上個老手,他那工具箱里除了扳手,還藏著速效救心丸。
他們那收入,簡直就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基本工資才1800,主要收入全靠賣配件提成。所以,你家空調可能就只是遙控器沒電了,但那師傅會一本正經地跟你說,你得換整個壓縮機主板。
消費者自救指南
售后問題別急著開罵,先掏出購物憑證。我那家伙空調修了五回愣是沒修利索,結果一看發票,上面居然有個“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”的戳,那字兒小得跟螞蟻似的,得拿放大鏡才能瞧見。
這幫平臺搞了個“不滿意就給錢”的東西,聽起來挺誘人。可真要操作起來家電維修,你得準備八種證明材料,比如維修現場的視頻、師傅的工牌照片、家電的購買憑證,還有你當時沒穿拖鞋的腳部特寫,這可真夠嗆。
行業未來展望
這次咱們特意篩出了88家有潛力的公司,打算重點扶持一把。估摸著明年這時候,這些公司的客服電話得從沒人接通變成電話忙音了。有一家公司在獲獎感言里放話說,力爭三年內把“修一次就好”這目標給實現了,那時候現場觀眾都笑得不行了。
瞧瞧這些領頭羊公司那38.8%的年增速,我忍不住想起了小區門口那位修家電二十年的李大爺。去年他換了個智能手機,現在接活全靠微信步數來猜客戶住在幾樓。
來個戳心窩子的問題:你遇到過最離譜的家電維修遭遇是啥樣?說出來讓大家樂呵樂呵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